接上篇~https://saku031705.pixnet.net/blog/post/5718155
第四天早上先來余市的NIKKA威士忌蒸餾所工場見學~
Nikka威士忌北海道工廠~余市蒸餾所 ニッカウヰスキー余市蒸留所~1934年建立,
余市蒸餾所的建築物群,被日本認定為有形文化財產。是日本唯一保留歷史、
手工木炭蒸餾的威士忌廠。威士忌博物館內記載了竹鶴正孝的創業歷程及歷史文獻,
以及威士忌製作的過程,另有試飲區供遊客品嘗威士忌。
泥炭、草炭
這間應該是在煮酒的,整間酒味好重,連我這種偶爾小酌的人都有點受不了..... (老大說:偶爾 ? 好意思 ? )
鍋爐內的火好旺盛~
這間是竹鶴剛回來日本時住的房子~
酒廠內的建築物都好漂亮~
「日本威士忌之父」竹鶴政孝先生,為現今一甲威士忌(Nikka Whisky)的創辦人,其生於1894年的
廣島酒造之家,也就是現今的「竹鶴酒造株式會社」。竹鶴政孝在大阪高等工業學校釀造科畢業後,
開始到攝津酒造上班。攝津酒造在1918年派竹鶴政孝到蘇格蘭葛萊斯高大學留學,學習蒸餾威士忌
。政孝當年一邊實習,一邊作筆記,這本記載著蘇格蘭威士忌秘密的筆記,如今被稱為「竹鶴筆記」
。 1920年,竹鶴政孝帶著英國妻子琳達回到日本。但是不幸遇到經濟恐慌的年代,使得攝津酒造的
日產威士忌計畫夭折。竹鶴政孝深知日本國產威士忌之路並不容易,首先,除了良好的技術外,
還需要極佳的水源、合適的氣候和質優的大麥,最重要的是需要時間。在商品問市之前必需要有
足夠的資金支撐龐大的開銷及成本。竹鶴政孝很幸運的遇到了當時正在籌劃製造日本威士忌的
鳥井信治郎(現今三得利公司的創辦人),1924年兩人在京都西南方的名水之地建造了山崎蒸餾廠,
五年後,1929年第一支日本國產威士忌「白札」誕生。「白札」完全承襲傳統蘇格蘭生產技術
所創造,由於煙燻味過重,當時並不受到日本民眾的青睞,鳥井信治郎認為東方人與西方人存在
先天口感喜好上的差異,因此希望山崎蒸餾廠朝生產適合東方人口味的威士忌。然而深受蘇格蘭
釀酒技術影響的竹鶴政孝則認為應該維持蘇格蘭威士忌的傳統,因此兩人因理念不合而分道揚鑣。
1934年竹鶴政孝選擇在天候條件與蘇格蘭相仿的北海道余市鎮落腳,創立大日本果汁株式會社
(一甲Nikka之前身)及余市蒸餾廠,並開始以自己的理念,在日本當地創造絕對傳統的蘇格蘭
風格威士忌。1939年,竹鶴政孝生產的第一支「日果威士忌」(Nikka Whisky)終於上市。
沒過多久,因為戰爭使得威士忌變成管制品,直到戰爭結束前,竹鶴政孝的酒廠只能生產配給
用威士忌。日本戰敗後,酒成為奢侈品,廉價的三級威士忌充斥市面。當時日本稅法規定,
酒精只要含量在5%到10%之間的威士忌,便可稱為三級威士忌。當時竹鶴政孝仍堅持販賣一瓶
高於三級威士忌四倍以上的NIKKA威士忌 (蘇格蘭法規規定威士忌上市最低酒精度為40%)。
1979年竹鶴政孝過世,此時日本威士忌產業才正要開始成長,2001年「余市10年」在英美威士忌
評比中壓倒群雄成為第一,震驚世界。2007年,「竹鶴21年」和三得利的「響30年」分別在
WWA「世界最佳調和麥芽威士忌」及「世界最佳調和威士忌」獲得最高榮譽。2008年,
「余市1987年」和三得利的「響30年」分別於WWA再度獲得「世界最佳單一麥芽威士忌」
和「世界最佳調和威士忌」。2011年三得利的「山崎1984年」又獲得最高榮譽
「世界最佳單一麥芽威士忌」大獎。從竹鶴政孝開始生產日本威士忌,經過了八十多年
的努力,日本威士忌終於奪下威士忌世界第一,這都歸功於日本威士忌之父
「竹鶴政孝」堅持傳統的理念,以及對品質絕不妥協的威士忌職人精神。
這間是竹鶴後來的住所~
裏面空間不大,目前改為陳列室了~
1號儲藏庫~
原本的威士忌存放空間改裝成展覽室~
製酒的小模型~ 好精緻 !
裡邊有個吧檯區提供有料試飲,NIKKA的威士忌有些已經斷貨下架的酒類,
酒廠內僅剩的一點庫存來這邊還喝的到,老大他們廠長選了一支,15ML日幣700元,
貴了點但是的確好喝,據說之前吳淡如來這邊把其中一支酒全部掃光 ^0^
最後面的觀賞室,螢幕上播放著"竹鶴正孝"跟他的阿那達"琳達"的愛情故事~
參觀完之後,終於就是大家所期待的無料試飲,吧檯上方擺放滿滿的很多種類的
威士忌還有蘋果酒....等等,雖然是自助式取用,
但是一旁有告示牌寫限每人試飲一杯,我們當然很守規矩的只拿一杯喔 !
畢竟一大早就喝酒感覺怪怪的,我又不是酒鬼........ ( 頂多算酒蟲 XD )
吼搭啦~ 乾杯 ~!
余市NIKKA的威士忌,口感真的挺讚的 !
離開前逛一下販售區~
很可愛的熊跟樣品酒~
老大買蘋果酒720ML 一瓶含稅947日圓,回來台灣也有看到,不過賣的價錢直接跟台幣一比一換算過來 XD
我最後只買了一小瓶樣品酒 ~"~ 50ML 日幣 432元
停車場看到的東瀛戰神 R34 ~
半路經過海邊我從遊覽車上隨手拍了一張~
吃午餐前的途經小樽運河~ 行程裡的途經就是開車會經過,巴士會放慢行車速度,然後導遊在車上講解介紹給大家聽~
代表北海道小樽市的旅遊景點—小樽運河,開鑿於1914年,共花費9年時間於1923年完工,全長
1,140公尺、寬20公尺~40公尺。小樽運河沿岸紅磚倉庫鱗次櫛比,印證小樽昔日媲美紐約華爾街的
繁榮景象。隨著時代的發展,小樽運河已失去了往日作用,現今作為歷史觀光景點,舊日兩旁的
倉庫及銀行,早已變身為餐廳、商店及博物館,向遊人展現當年浪漫風采。小樽運河以淺草橋為
起點,沿岸設有全長1,120公尺散步小徑,沿路豎立著記錄著小樽歷史的浮雕版畫、人物紀念碑,
隨時也可見街頭藝人獻技,能感受到小樽獨特的小鎮風情。運河兩側63隻的煤油路燈在入夜後、
華燈初上,與點亮燈火的倉庫群共同營造出復古的浪漫風情,令人不禁油生懷舊之情。
自1873年在札幌市內發現煤炭之後,小樽成為煤炭輸出的重要商港,因而發展為北海道經濟
發展的中心。但是由於小樽地勢多為山地,平地較少,因此在1989年展開填海工程,並在新形成
的海岸線外著手興建人工島,為了取得填海的沙土,於是在1914年,在小樽內地開始開鑿運河,
成為由港口運載貨物到各家倉庫的重要運輸碼頭。 但是這種靠人力卸載的方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
後逐漸被淘汰。加上在大戰後,因為小樽與樺太等地的貿易減少,作為一個物流據點的用途,
小樽運河已喪失其功能。日漸廢棄的運河,加上缺乏管理,運河兩端開始逐漸呈現淤積、
發臭的情形,一到夏天,淤泥的惡臭成為小樽都市管理的重大問題,這時當地政府就推動填平
運河的計畫,逾是小樽市在1965年決定把小樽運河轉換成道路。雖然當時全國各地展開了保留
運河的行動,但是運河還是被填平大半,整頓成為現在的北海道道17小樽港線(名港小樽港灣線)。
不過,道路施工開展到運河區時,當工程將矗立在運河邊石造倉庫中一些有礙觀瞻的雜物清理後,
意外讓居民重新發現小樽運河景觀的美麗與迷人之處,居民開始認為填埋運河改建為幹道的政策,
有必要重新評估與調整,從此,開啟了小樽運河保存運動的濫觴。
現在林立著運河的兩岸的倉庫使許多人回想當時。
中午吃飯的餐廳樓下有隻 pepper 機器人好像被玩到當機了 XD
續~https://saku031705.pixnet.net/blog/post/5718149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