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https://saku031705.pixnet.net/blog/post/5719109
看一下接駁車路線回程只有停靠長春祠一站,這邊也是最接近砂卡礑的點,所以就先坐車到這邊~
風景好美~
看起來也很遠不夠時間再走過去了~
先去尋找砂卡礑吧~!
問了一下接駁車服務處的工作人員,原來往回走前面的叉路,隧道那條就是我們坐車進來的那條路~
走一段之後隧道又有叉路,繼續往左邊的隧道走~
他跟我們說十分鐘,不過我們走了大概15~20分鐘才到 !
走出隧道會先看到旁邊有砂卡礑停車場~
然後砂卡礑步道的入口在橋面上,喔~對了! 砂卡礑的礑我以為是跟當同音,
回來打網誌時才發現,礑的注音唸做(ㄉㄤˋ)
這邊的步道有些路段,頭頂上的岩壁高度比較矮要當心點 !
砂卡礑步道從入口處到三間屋全長約4.1公里,倚傍著砂卡礑溪而行。砂卡礑溪十六公里的流路中,形成峻秀的峽谷,
清澈的溪水、美麗的岩石褶皺及蓊鬱的森林;步道沿途過去曾有多個原住民聚落,讓砂卡礑步道兼具景觀生態與人文之美。
砂卡礑溪溪床上鋪滿大大小小的壘石,以大理石與片麻岩最多,湛藍湍急的溪水滑過溪床,與溪石合奏出清亮的自然樂音,
而溪水也將岩石琢磨得圓滑柔美。褶皺在兩岸山壁和溪中岩石上形成一幅幅抽象壁畫,任人欣賞想像。 砂卡礑步道
海拔約六十公尺,屬於陰濕的河谷地形,但植物生態卻呈現出乾濕兩型的特色。坡度較緩的地方,生長高大且層次豐富的林木;
坡度較陡的地方,只見低矮的岩生植物,以台灣蘆竹和沿階草居多。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水,提供動物良好的棲息環境,
動植物生態豐富,使砂卡礑步道處處展現生機。 砂卡礑步道平緩易行,除了可沿途作自然觀察之外,步道全線亦設置十餘座
大小觀景平台,供小憩賞景,還有幾處親水小徑可以直下溪谷,觀察溪流生態及岩石的紋理,聆聽自然美妙的樂音。
*步道目前僅開放至五間屋(約1.5公里處),之後路段因颱風損毀嚴重,短期內暫不開放。
砂卡礑步道跟白楊步道一樣都是沿著溪床而開闢~
不過沿途的景色則是各有春秋~
溪床上的石頭紋路很漂亮,看起來是屬於大理石那種 ~
半路休息一下~ 嘻 嘻 !
河床的水很清很美,老大說這邊也有小慕谷慕魚的稱號~
話說我們的行程原本有打算去慕谷慕魚不過目前還是封閉中 !
砂卡礑步道(神秘谷)是日治末期所建,主要是為了發展立霧溪的水力發電。民國29年(西元1940年),臺灣總督府
在太魯閣興建立霧發電廠,在溪畔建水壩,並開鑿輸水隧道,引立霧溪水至發電廠發電,輸水隧道在砂卡礑溪谷上方,
以大型水管銜接溪谷兩端,將水輸送至發電廠。此外,由於立霧溪水含沙量大,而在砂卡礑溪上游 另建一座放流式水壩,
先將水引至發電廠,作為發電機的冷卻水,因此步道最初是為了維修水壩和大水管而建的。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後,
將這條路規劃為景觀步道,加強沿線安全設施、增設休憩平台與解說設施。 砂卡礑步道原名神秘谷步道,
在砂卡礑溪上游有一個太魯閣族的「大同部落」,部落舊名為「砂卡礑」(Skadang)。距步道入口約1.5公里處的五間屋,
舊名為「斯維奇」(Swiji),太魯閣語「斯維奇」(Swiji)是指大型葉片的榕樹。砂卡礑步道走到盡頭的「三間屋」,
曾是太魯閣族人的聚 落,太魯閣族人稱為「柏拉耀」(Brayaw),是「姑婆芋」的意思。
從砂卡礑橋往下俯瞰,清澈的砂卡礑溪緩緩注入立霧溪中。由於砂卡礑溪流路短,水流湍急,且水中含沙量少,
因此無論平常或颱風豪雨之後,溪水都能保持清澈。可觀察到匯流口附近堆疊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溪石,
這也是因為岩石崩落後尚未能經過長距離的滾動,因此保留原有的大塊巨石的形貌。
砂卡礑步道的岩石以花崗片麻岩、矽質片岩及大理岩為主,皆屬於變質岩。
一邊走一邊聊天這是我們喜歡的悠閒出遊方式,運動還能接近大自然看看不一樣的景色~
砂卡礑步道海拔約60公尺,屬於陰濕的河谷地形,但植物生態卻呈現乾濕兩型的特色。在坡度較緩的地方,土壤堆積較厚,
形成高大且層次豐富的森林,樟科楠屬及桑科榕屬的植物是優勢樹種,例如樟樹、大葉釣樟、大葉楠、稜果榕、幹花榕、
雀榕等。坡度較陡的岩壁上,土壤不易堆積且較為乾旱,只見一些低矮的植物攀附在岩石表面,或是緊抓著岩縫而生,
這類植物是比較耐乾旱的岩生植物,在此常見的是台灣蘆竹、沿階草等。清澈的溪水及茂密的森林提供了動物們良好的
棲息環境,魚、蝦、蟹、水生昆蟲及蛙類是溪中的主角,溪床上則常見到鉛色水鶇、紫嘯鶇、河烏等溪流鳥類流連覓食;
步道上可見昆蟲、蝶類、蛇類、山鳥…,偶而還可見到台灣獼猴等哺乳動物,使砂卡礑步道處處展現生機。
看到了五間屋~
先在旁邊合照一下~
因為這裡叫五間屋, 所以就在這裡蓋五間木屋當商店 ^0^
在往前走前方已經損毀封閉起來了~
只有少數遊客下去溪床裡拍照~
老大買了一個貓頭鷹鑰匙圈當紀念品~ NT200~
拍完照之後就往回走囉~!
步道有些路段旁邊是沒有欄杆的,所以要留意一下自身的腳步~
走回原先步道入口的橋上後,就進入砂卡礑隧道走回遊客中心,
這條隧道挺長的也走了差不多15分鐘才到遊客中心 !
回遊客中心後開始下起雨來,開出來外面東西橫貫公路的牌樓把車停路邊拍張相 ~
離開太魯閣後順路又繞到七星潭看看~
上次來風好大 2012.01.23~26.農曆新年環台花東遊 2-3 花蓮 七星潭,柴魚博物館
肉麻合照~ 賢也太淡定了吧 ! 哈 哈 哈 ~
肚子餓了~老大帶我們來這家地址位在花蓮市中山路259號的鵝肉先生~ 聽說很有名 !
魯肉飯上面的魯肉我覺得很好吃喔 ! 一碗才25元~ 糯米鵝血湯也不錯 ! 可惜鵝心鵝肝那些都賣光了~
鵝肉一斤360元我們怕吃不完叫半斤200元~ 鵝肉吃起來感覺蠻普通的
吃飽散散步~
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也在附近,地址:花蓮縣花蓮市中華路144號 (週一休館)
裡面的展覽~ 3D列印 ! 蠻酷的~
由花蓮舊酒廠修整而成的花蓮文創產業園區是文建會在台灣推動的五大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之一。
位於花蓮市區精華地段的園區擁有廣大的腹地,昔日的釀酒廠房依舊存在,林立於園區內,
但轉型為釀製創意文化之芬芳場域,樸實無華的設計反而呈現出過去酒廠的風貌,
是遊客拍照、參訪散步的好去處。
花蓮酒廠最早是在1913年時,由「宜蘭振拓株式會社」於花蓮港廳花蓮港街租得土地1520坪,
並成立「花蓮港工場」(今花蓮酒廠舊址),以製造紅酒、米酒為主。1944年,二次大戰末期,
盟軍大肆空襲台灣本島,因有日本兵於酒廠屋頂攻擊飛機,花蓮酒廠因而成為目標,有三分之二
遭受嚴重損害。 而在國民政府接受後,依舊維持其釀酒功能,1960年後,原先的廠區已經飽和,
污水排放問題日益嚴重,幾經挑選與目標重新設定,因而在1988年結束舊廠業務將廠房遷至
美崙新廠。隨著酒廠遷廠也結束舊花蓮酒廠六十餘年的製酒歷史。舊花蓮酒廠原址,除配銷所
繼續使用外,其餘土地閒置十多年後,目前由文建會規畫為花蓮創意文化園區,成為今日面貌。
裡面販售的原木家具~ 價位蠻高的 !
又飄起雨來了~
原本紹興酒的倉庫變身成衣賣場~
還有倉房化身為卡拉OK歡唱區,不時傳出惱人的美妙歌聲~
這棟好像是咖啡館~ 逛累了要吃東西或喝東西文化園區裡面都有喔 !
要回旅館休息前又跑到彩虹夜市終於尋找到之前的美味臭豆腐,現在叫隨客意臭臭鍋~
之後又買了鹹酥雞跟啤酒回旅店消除疲勞一下 ! 讚 ~ !
續~https://saku031705.pixnet.net/blog/post/5719103